最新文章 |
依托自建在线资源进行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改革 |
![]() ![]() ![]() |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性质与定位为“通识基础类课程,注重应用,为专业需求服务”,课时设置分为理论教学(周学时:2)和实践教学(周学时:2),课程考试旨在考核员工理解计算机、网络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Windows文件操作、Office 2010办公软件和Internet基本服务应用等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思维与操作能力。 随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考核也逐步进行改革。教研室主任李欢带领教研室成员,建立考试试题库,注重应用实践能力的考核,综合性试题占比高;2019年开始,融入思政教育,试题内容新颖多样,“以考促学、以学促用”;引入慕课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多元化。 (1)2018-2019(1)学期,课程成绩评定: 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反映员工实验课考勤(15%)、实验作业成绩(15%)。 (2)2018-2019(2)学期,本课程依托超星尔雅通识课学习平台,建设有在线开放课程(慕课)资源,教学大纲考核方式增加了慕课成绩,因此课程成绩评定调整为: 其中,慕课成绩,主要反映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学习情况,包括:视频任务点、PPT任务点、作业任务点。 (3)2019-2020(1)学期,本课程开展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中上线,课程团队针对物电、机电学院员工进行了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尝试,因此课程成绩评定加大了慕课成绩的比重,调整为: 其中,慕课成绩,增加了讨论环节的完成情况,设置知识模块章节测验,注重阶段性评价: (4)2019-2020(2)学期,依托超星尔雅通识学习平台实行线上教学(期末考试已申请延期),已制定考试大纲,课程成绩评定调整为: 线上教学的慕课平台综合成绩已得出,具体评分规则如下: 经过近两年的课程考核改革,员工学习兴趣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均有所提高,教师在阶段性评测中能更及时了解员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性的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课程考核中,还将继续坚持基于“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考核标准,多元化科学评价员工的能力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