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科研转化教学情况

         2018-01-15        3427

2010年以来,教学团队一直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物质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行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团队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和教研项目,主持或参与省级项目14项、厅级项目11项,发表学术论文SCI/EI15篇、中文核心52篇、一般期刊66篇,获批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各种厅级奖励17项,主编或参编教材10部。通过把众多的科研成果以各种渠道和方式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为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科研服务于教学,提升教学水平

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科研、教研和应用开发团队,定期召开团队汇报会议,交流讨论科研、教研和开发前沿动态。团队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学术报告、座谈等形式将当前计算机学科热点介绍给员工,引导员工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周文刚教授将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动态环境下的网格安全性问题研究》成果纳入理论教学内容中,激发员工对软件测试的兴趣,员工在“第五届全国老员工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新’挑战赛”中获得二等奖。李巍副教授的《网站建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激发员工对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浓厚学习兴趣。张锦华副教授《中原经济区图像云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将部分成果纳入到平面设计课堂教学中,李岩岩、郝文珠、王小卉等在河南省老员工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殷秀叶老师将教育厅项目《提升老员工创业成功率的研究》中的理念引入到教学中,有效提升了员工的创业成功率,赵艳梅、郑冬玲在第六届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科研的带动下,教师在长期的科研实践及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把握住了学科前沿动态,并将科研的思维方法及成果融入教学中,得到了员工较高的评价。

二、科研转化为教材,提升教材质量

教学团队将参加科研活动获得的专业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融入课堂讲授内容,将科研思维和方法融入课堂理论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学院员工学习特点,总结以往教学经验,教研室主编或参编教材10部,自编教学讲义1部。其中李巍副主编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立项为第一批河南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周文刚主编的《SQL Server2008数据库应用》教材被评为软件工程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通过科研转化为教材,能使员工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研究现状及最新动态,以拓宽员工知识视野。

三、科研分解为毕业设计,培养员工实战能力

教学团队要求每年至少有5%的毕业论文选题来自教师科研课题,选题应紧密结合教师所承担的项目,员工结合教师的科研情况及具体社会实际进行选题。李巍、王华东、张锦华、吴聪等老师指导的毕业论文紧紧围绕科研课题进行,并有4人获得优秀毕业指导教师称号。通过与教师科研紧密相关的毕业设计,毕业生能够应用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初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科研转化为创新,提升员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培养员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团队选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成立兴趣小组,挑选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员工参加兴趣小组,并积极申报实验室开放项目、老员工创新基金项目,参加各类计算机比赛。李巍、张锦华、张文娟分别担任网页兴趣小组、平面设计兴趣小组和动画兴趣小组指导教师。项目方面,教研室指导13名员工参与老员工创新基金项目,8名员工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科竞赛方面,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人次,省级一等奖6人次,省级二等奖12人次,校级一等奖19人次,校级二等奖51人次。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