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虚拟现实教学团队简介

         2018-01-15        1225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让参与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VR是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集合,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交叉技术前沿学科和研究领域。VR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基础。显然,员工虚拟现实技术能力的构建不是一门课程能够解决的,因此,应该根据虚拟现实技术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设计系列课程,贯穿员工四年学习的全过程。虚拟现实教学团队的建设对于VR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及课程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员工VR技术能力培养、提高员工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包含课程

本团队所负责的课程包括《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设计基础》、《绘图与排版设计》、《JavaScript网页特效》、《Photoshop平面设计》、《二维动画制作》、《Flash Action Script编程》、《三维动画设计》、《Unity3D》、《虚拟现实技术》、《游戏场景设计》、《音频处理与非线性编辑》、《视频特效制作》等一系列课程。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设计基础、绘图与排版设计、Photoshop平面设计、二维动画制作”等课程,培养员工的虚拟现实技术基础造型能力,通过“Flash Action Script编程、JavaScript网页特效、三维动画设计、Unity3D、虚拟现实技术、游戏场景设计、音频处理与非线性编辑、视频特效制作”等课程培养员工虚拟现实的产品制作能力,和大型虚拟现实产品设计的工程方法,通过“虚拟现实设计及实训”培养员工的综合应用能力,以便员工能适应企业开发能力。另外,本团队将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由周文刚教授领衔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自2015年起负责组织校内多媒体设计大赛并选拔员工参加全国老员工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项多个。

二、成员组成

虚拟现实教学团队是一支年富力强、专业素质高、教学水平高、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学术作风严谨的以中青年优秀教师为主的教学骨干队伍。这支队伍工作成绩突出,教学成果丰富,是一支经得起考验的优秀教学团队。

职称结构: 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

学历结构:硕士研究生10人。

年龄结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7岁。

团队带头人周文刚教授,19977月参加工作,现任565net必赢客户端公司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1997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7月获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2011-2015学年度连续五年获得教学评估优秀,20142015年度获得考核优秀。20108月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荣获“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2014年获得河南省第12届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优秀辅导奖;并先后荣获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团队教学、科研、开发成果

教学团队成员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自2010年以来共主持或参与省级项目14项、厅级项目11项,发表学术论文SCI/EI15篇、中文核心52篇、一般期刊66篇,获批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各种厅级奖励17项,主编或参编教材10部。建设校级精品课程3门,优秀课程2门。

       四、教学资源建设

1.微课资源库建设

团队成员自主录制了10余门微课视频资源库,其他课程还在陆续开发中,完成了所教课程的“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让员工能够随时、随地、有目标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效果较好。

2.教材建设

团队成员主编、参编教材达10余部,其中《网页设计与制作》立项为河南省第一批十二五规划教材,作为公司《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专用教材使用,使用本教材受益的员工多达千人;同时自编了《UI设计综合实训》讲义,应用在软件工程专业《UI设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

3.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

主持建设了《网页设计与制作》和《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原理》3门校级精品课程,《平面设计》、《软件工程》2门优秀课程, 将学习中心变成终身学习平台,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实验、实训大纲建设

实验、实训大纲是实践教学工作基本的文件,为保证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质量,团队成员制订实验、实训大纲10余门,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5. 课件资源库建设

团队成员根据课程特点,自制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多媒体课件,每门课程100%的课件为自制课件,且更新率均达80%以上。

6.网络学习空间建设

       建立了9门网络学习空间课程,为教师教学以及员工学习提供了方便。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